短短一年内,多位高流量艺人先后组织了个人演唱会,并带动了不小的讨论声量。

这其实也不算什么新鲜事,许多人或许都还记得十几年前明星排队发专辑的盛况。如今开几场演唱会,也不算什么大动作。

但背后,内娱两个时代的生意经,照见的是不同的焦虑与思考。

不只是笔经济账

关于这些艺人演唱会的评论,大体上有两种声音。

一种是觉得相关演唱会票价不低,有“割韭菜”嫌疑。如罗云熙、檀健次、王鹤棣等演唱会票价和一线歌手基本持平,但他们在表演上能带来同等的体验吗?

还有白鹿发布首张音乐专辑后举办的新歌首唱会,也曾因为购买周边参与抽奖的获票方式,引发过类似的争议。

但另一种声音会认为,这是流量经济到当下,寻求全链路发展的正常商业行为。

近几年,寻求全链路的流量变现已经是行业常态。去年《长相思》《莲花楼》等剧集热播之后,都组织了主演演唱会,作为与粉丝见面的一种模式,延续了此前热剧开演唱会的模式;为热剧制作的衍生综艺,也都取得了不错的热度。

这是IP运营持续探索的全链路开发,在更加成熟的市场加持下,逐渐打开了更多商业空间。

第二,通过演唱会等方式来加强粉丝运营,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也存在艺人的客观需求。

而这种曝光,目的或许在于填补过往以剧集为主的曝光途径,后者一段时间以来已经越来越乏力。

要理解这种运营的理想效果,其实内娱此前有足够的例子。

所谓‘演而优则唱’和‘唱而优则演’其实是同一种思路,即对于具有流量的艺人来说,‘多栖’的职业规划拓宽的不只是收入渠道,更是曝光渠道,甚至如果某一个方向遭遇了职业滑铁卢,其他方向的成功还可以帮他回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