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he template for displaying all single posts * * @link https://developer.wordpress.org/themes/basics/template-hierarchy/#single-post * * @package WordPress * @subpackage Twenty_Nineteen * @since 1.0.0 */ get_header(); ?>
“朱朝阳滤镜碎了”,当这句评论在热搜榜持续霸屏,荣梓杉的风波被赋予了超越个体事件的意义。从 5 岁出道至今,这位被 “天才童星” 光环笼罩的少年,在 19 岁这年遭遇了最残酷的成人礼。这场风波不仅是对其个人品行的拷问,更撕开了童星群体在光环与规训下的成长困境 —— 当公众记忆停留在荧幕角色,当行业过度消费年少成名,人格塑造的缺失终将成为最致命的短板。
荣梓杉的困境,始于 “角色滤镜” 与真实自我的撕裂。《隐秘的角落》中,他凭借朱朝阳一角将 “复杂少年” 的形象刻入公众认知,这种荧幕魅力转化为强大的路人缘与商业价值。此后他接演的角色多延续 “聪慧早熟” 的特质,进一步强化了公众的刻板印象。但滤镜的副作用同样明显:当他在《花儿与少年 6》中展现出低情商与自我的一面时,被解读为 “少年真性情”;当风波爆发后,公众难以接受 “荧幕阴郁少年” 与 “现实争议者” 的落差,滤镜破碎的反噬力远比普通艺人更猛烈。这种 “角色绑架” 是童星的共同困境 —— 他们的真实人格始终被荧幕形象遮蔽,直到危机爆发才被迫赤裸呈现。
年少成名的 “特权感”,更易滋生人格塑造的盲区。从童星到中戏在读生,荣梓杉的成长始终处于聚光灯与规则豁免的双重环境中:一方面是行业资源的倾斜与粉丝的过度追捧,另一方面是青春期应有的试错空间被无限压缩。风波中被曝光的细节恰好暴露了这种失衡:作为身价不菲的艺人,却纠结于 372 元的酒店报销;在亲密关系中使用侮辱性词汇,甚至被控以隐私相威胁,这些行为本质上是人格教育滞后于身份地位的表现。相较于普通青少年,童星更需要建立清晰的边界感与尊重意识,但行业生态往往更关注其商业价值,而非人格养成,这种缺失终将在成年后以更激烈的方式显现。
事件的发酵,也为童星培养模式敲响警钟。圈内一直存在 “重技能轻品行” 的倾向,荣梓杉的经历证明,演技与流量无法替代人格的重量。中戏 “按校规核实” 的态度,传递出专业院校对艺人品行的重视,而行业内 “社会形象条款” 的普遍存在,更说明品行已成为艺人职业生涯的核心资产。对比同样从童星转型的张子枫、张一山,他们在保持专业度的同时,始终以低调稳重的形象规避争议,印证了 “人格才是最长效的滤镜”。
荣梓杉的风波或许会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也为所有童星及其背后的行业敲响警钟:年少成名不是免罪金牌,荧幕光环无法掩盖人格缺陷。真正的成人礼,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学会在光环之下保持清醒,在名利场中坚守底线。当滤镜破碎,唯有健全的人格才能支撑起长久的职业生涯,这是荣梓杉需要作答的考题,也是整个行业必须正视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