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14 日,随着中国交通运输部公告正式生效,靠泊上海洋山港的美国籍集装箱船 “中远海运银河号” 成为首批缴纳特别港务费的船舶。这一被外界解读为 “对等反制” 的举措,并非贸易摩擦的升级,而是中国对美国单边保护主义的正当回应,更是在国际规则框架下捍卫自身权益的明确表态,其背后藏着对全球供应链稳定的深层考量。

反制措施的出台,源于美方率先打破的贸易平衡。时间线回溯至 2025 年 4 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以所谓 “301 调查” 为由,宣布对中国企业拥有、运营及建造的船舶加收港口服务费,该政策带有明显的歧视性色彩,直接损害中国海运业正当利益。据统计,中国籍及中国造船舶占全球运力的 23%,而美国同类占比仅 4%,美方措施实质是通过行政手段打压中国航运竞争力。在多次交涉无果后,中国交通运输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及国际法对等原则,推出针对性反制方案,收费标准与美方梯度上涨机制基本一致,展现出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的克制态度。这种以规则应对不规则的做法,既符合国际贸易惯例,也获得国际舆论的理性认可。

反制措施的精准设计,体现了对行业影响的审慎考量。此次收费覆盖五类美国相关船舶:美国企业拥有或运营的船舶、持股 25% 以上企业控制的船舶、挂美国旗船舶、美建造船舶等,避免了 “一刀切” 的简单化处理。收费标准采取分阶段递增模式,2025 年起步价为每净吨 400 元,2028 年升至 1120 元,给市场预留了适应与调整周期。更具人性化的是 “单航次单港收费”“年封顶 5 航次” 等规则,既保证了反制力度,又减少了对正常贸易的过度干扰。以 14000TEU 集装箱船为例,首年单航次收费约 110 万美元,虽占运输成本 9%,但远低于美方对中企船舶的征收比例,这种 “精准对等” 而非 “超额报复” 的设计,彰显了政策制定的专业与理性。
反制措施引发的行业波动,正在倒逼供应链重构与运价调整。短期来看,船公司已开始重新调配全球船舶部署,部分美籍船舶选择挂靠韩国釜山港再转运至中国,导致供应链出现短暂扰动,推升了区域运价 —— 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在政策生效当日大涨 10.7%,海岬型船舶收益单日增加 4916 美元。不同细分领域呈现分化态势:油运与散货运输因处于旺季,企业可通过附加费形式将成本转嫁给客户,中国籍相关公司因挂靠美港比例低反而相对受益;而集运企业受美线运价低迷影响,短期涨价缓解压力,但中长期仍面临供给过剩风险。这种市场自发的调节机制,最终将促使贸易双方重新评估政策成本,为后续谈判创造空间。

从更宏大的视角看,此次反制是维护全球贸易秩序的必要行动。美国单边加征港口费的做法,本质是将海运业工具化,严重扰乱了全球供应链稳定。中国的反制不仅是为自身企业维权,更是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公开抵制。中央财经大学刘春生教授指出,中方举措是对 “规则破坏者” 的警示,有助于推动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海运市场秩序。事实上,全球 80% 的贸易依赖海运,任何单边行动都可能引发 “多米诺骨牌效应”,中国在反制中坚守的 “对等原则”“最小干扰原则”,为国际社会处理类似争端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随着中美船舶在太平洋上的航行轨迹继续延伸,这场围绕港口费的博弈仍将持续。但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捍卫国家利益不会退缩,维护国际规则不会动摇。在公平与保护、对抗与合作的天平上,中国始终站在理性一侧,而这种坚守,正是全球供应链稳定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