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he template for displaying all single posts * * @link https://developer.wordpress.org/themes/basics/template-hierarchy/#single-post * * @package WordPress * @subpackage Twenty_Nineteen * @since 1.0.0 */ get_header(); ?>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吉林,冬日的寒风总裹着松花江的湿气,往人骨缝里钻。隋俊波家那间不足五十平米的老房子里,暖气永远带着几分将就的温度,衣柜里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件洗得发白的旧衣服,领口磨出毛边也舍不得扔。可谁也想不到,这个连新衣服都穿不上几件的小丫头,日后会踩着舞蹈鞋,在命运的舞台上跳出耀眼的轨迹。
那时的隋俊波眼里,最亮的光不在商场的橱窗里,而在舞蹈室的镜子前。每天放学,她总是一路小跑冲进练功房,把书包往角落一扔,就换上磨破鞋底的舞鞋开始压腿、下腰。舞蹈室的木地板被无数双舞鞋打磨得发亮,而属于她的那块区域,更是被踩出了浅浅的印记 —— 那是日复一日的坚持,是汗水浸透木板留下的痕迹。有时候练到深夜,整个舞蹈室只剩下她一个人,只有镜子里的影子陪着她反复纠正动作,直到双腿发颤站不稳,才肯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
生活的考验来得比想象中更早。初三那年,隋俊波的爸妈双双下岗,原本就不宽裕的家瞬间没了主心骨。父亲没敢在家多待一天,第二天就四处打听,花光积蓄买了辆二手出租车。从那以后,凌晨四点的吉林街头,总能看到他蜷缩在驾驶座上的身影,天没亮就出车,直到深夜才拖着一身寒气回家。方向盘被他粗糙的手掌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座椅上的靠垫也被汗水浸得发黄,可他从没想过停下 —— 因为女儿的舞蹈班学费,还等着这笔钱。
母亲则在街角支起了一个小摊,卖些手套、围巾之类的小物件。东北的冬天,零下二十多度的低温,母亲的手很快就冻得又红又肿,像熟透的红萝卜,一碰到冷水就钻心地疼。可她从舍不得给自己买一副厚手套,每次收摊回家,总不忘从怀里掏出一个热乎乎的烤红薯,塞到隋俊波手里:“快吃,别凉了,明天还得好好练功呢。” 有一次,隋俊波看着母亲冻裂的手指,忍不住哭着说不想学舞蹈了,母亲却狠狠瞪了她一眼:“咱家人啥时候怕过难?你好好跳,就是对我们最好的报答。”
就这样,在父母的咬牙支撑下,隋俊波从未落下一节舞蹈课。舞蹈室的地板记录着她的努力,父母的皱纹见证着她的成长。后来,她考上了专业的艺术院校,再后来,她成了一名演员,在《人世间》里绽放光彩。可每当有人问起她成功的秘诀,她总会想起吉林那间老房子,想起凌晨四点父亲的出租车灯,想起街角母亲冻得通红的手 —— 那些藏在岁月里的温暖与坚持,早已成为她生命中最珍贵的力量,支撑着她一路向前,从不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