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 9 月 28 日 15:30,U16 女篮亚洲杯季军争夺战迎来焦点对决,中国女篮将再度迎战小组赛曾以 21 分优势击败自己的日本队。5 天之内两度交锋,从 57-78 的溃败到荣誉之战的重逢,这场比赛不仅关乎奖牌归属,更成为检验中国队成长与调整能力的试金石。
小组赛的失利至今仍历历在目:首节 18-14 领先的良好开局被日本队的 “小快灵” 战术彻底颠覆,对方通过快速传球与贴身防守制造中国队 15 次失误,四人得分上双的均衡表现与近五成的命中率形成碾压态势。彼时核心李沅珊虽拼下 20 分,却暴露了 20 投 5 中的低效困境,面对包夹时未能及时调整进攻选择,而中国队内线优势未能转化为胜势,外线 30% 的命中率更让进攻端雪上加霜。
如今再战,两队态势已悄然生变。日本队虽仍以竹内美也为核心 —— 这位在上役轰下 23 分的后卫是其进攻发动机,但半决赛与新西兰激战至最后一刻的消耗不容忽视:三名主力出场超 30 分钟,核心竹内美也更是鏖战 35 分钟,体能储备堪忧。更关键的是,小组赛贡献 16 分 10 篮板的日本大前锋因伤缺阵,使其内线实力明显削弱。
中国队则迎来转机。体能成为显著优势:半决赛对阵澳大利亚时,教练组提前安排主力轮换,核心李沅珊仅出战 28 分钟,而日本队的高强度鏖战与更早的开赛时间形成鲜明对比。阵容磨合的深化更让战术调整具备空间:孙涵昀内线冲击成功率高达 50%,刘瑞的突破策应能力可优化进攻传导,教练组或尝试 “五外阵容” 释放灵活战力。防守端的认知升级同样关键,小组赛过度关注日本外线的策略已被修正 —— 毕竟对手本届赛事三分命中率不足 30%,常规防守即可有效限制。
这场复仇战的核心,仍系于李沅珊的状态复苏。这位曾单场轰下 38 分的核心,在两场失利中分别交出 20 中 5、18 中 4 的低迷数据,过度单打与体能透支成为主要症结。要实现爆发,她需完成双重调整:面对包夹时减少强行出手,转而发挥牵制作用带动队友;同时找回外线手感 —— 小组赛 13 投 3 中的三分表现,与对阵新西兰时 8 中 8 的神勇状态相去甚远。
教练组的用人策略同样重要。此前让李沅珊打满全场的安排备受争议,半决赛的轮换调整已释放积极信号。若能合理分配其出场时间,结合孙涵昀的内线杀伤与孟家艺的外线支援,中国队有望构建 “多点开花” 的进攻体系,破解日本队的针对性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