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与晋长安》自开播以来,本凭借题材热度收获不少关注,可随着剧情推进,诸多硬伤逐渐暴露,从人设塑造到剧情逻辑,再到场景呈现,都让观众直呼 “难以接受”,尤其是剧中关键角色与核心情节的不合理之处,彻底拉低了剧集的整体质感。
太晋励王的人设堪称 “脸谱化” 的典型代表。作为剧中重要的反派角色,他从出场起便被贴上 “纯粹恶” 的标签,没有复杂的性格层次,也缺乏合理的动机铺垫。无论是针对男主的算计,还是在朝堂上的搅局,都显得刻意且单薄,仿佛其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为了给主角制造障碍。这种扁平化的人设塑造,不仅让角色失去了应有的魅力,也让剧情冲突变得廉价 —— 观众一眼就能猜到他的下一步行动,毫无悬念感可言,更无法从角色身上感受到古装剧应有的权谋深度与人性复杂度。
比人设更离谱的,是剧中朝堂场景的简陋。作为展现王朝权力核心的关键场所,朝堂本应庄重威严,细节上需体现出时代的礼制与规制。可《与晋长安》中的朝堂,不仅殿内陈设稀疏,连官员站位、礼仪流程都显得随意潦草,甚至出现道具摆放错乱、背景布置敷衍的情况。如此粗糙的场景呈现,不仅难以让观众代入剧情,更暴露了制作方对历史背景与剧集质感的不重视,仿佛只是为了完成 “有朝堂戏” 的任务,全然不顾场景与剧情的适配度。
剧情逻辑的崩塌,更是让这部剧陷入 “离谱” 的漩涡。女主离开军营时,虽有不舍却能妥善安排属下接替领兵,既体现了女主的治军能力,也让剧情衔接合理;可反观男主,一旦暂时 “掉线”,他手下的人便瞬间沦为 “饭桶”,既无应急能力,也无谋略可言,仿佛男主是支撑整个团队的唯一支柱,失去他后整个阵营便不堪一击。这种前后对比强烈的剧情设定,不仅不符合常理,更弱化了配角的作用,让整个故事显得悬浮。
而 “太后与太晋来使一同射杀谙南王” 的剧情,更是将 “智商下线” 体现到了极致。作为王朝的太后,即便有政治野心,也应懂得权衡利弊,谙南王作为重要势力代表,随意将其射杀于城门外,无疑会引发朝堂动荡与外部势力不满,可太后却毫无顾虑地做出这一决定;而男主作为核心角色,对如此关键的人物与场景竟毫无设防,任由意外发生。这样的剧情设计,既不符合角色身份,也违背了基本的政治逻辑,完全是为了制造冲突而强行推进,让观众看得一头雾水。
诚然,朝堂戏的改编难度较大,原著留下的 “烂摊子” 给编剧带来了挑战。可面对问题,编剧选择的不是积极打磨剧情、弥补漏洞,而是 “躺平摆烂”,一味依赖男主人设吸引观众,试图用单一角色的魅力掩盖整体剧情的缺陷。这种创作态度,不仅辜负了观众的期待,也让剧集失去了成为优质作品的可能。一部好的古装剧,需要扎实的剧情、立体的人设、精良的制作相辅相成,若只靠 “人设滤镜” 敷衍了事,最终只会被观众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