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he template for displaying all single posts * * @link https://developer.wordpress.org/themes/basics/template-hierarchy/#single-post * * @package WordPress * @subpackage Twenty_Nineteen * @since 1.0.0 */ get_header(); ?>
纵观《花儿与少年》系列综艺,几乎每一季都会因 “争议性嘉宾” 引发话题讨论。这些争议或源于性格差异,或来自行为方式的碰撞,而在第七季中,演员陈数意外成为了观众口中的 “口碑短板”。不同于上一季周雨彤因 “边界感过强” 引发的大规模争议,陈数的问题更多体现在与花少团整体氛围的 “割裂感”—— 在一群热热闹闹的伙伴中,她总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仿佛置身于另一个节奏里。
熟悉《花儿与少年 7》的观众不难发现,这一季的嘉宾阵容本就自带 “反差萌”:那英的直爽接地气、龚俊的活力爱互动、张晚意的憨厚接地气,还有年轻嘉宾们的青春活泼,共同营造出一种轻松热闹、像朋友结伴旅行的氛围。无论是在异国街头一起探索美食,还是在民宿里分工做饭聊天,大多数时候团队都充满欢声笑语,哪怕偶尔有小摩擦,也能在轻松的沟通中化解。但陈数的存在,却时常让这份热闹出现 “断层”。
最具代表性的一幕,发生在团队在国外餐厅用餐时。当时那英正兴致勃勃地跟服务员用肢体语言加简单英语互动,一会儿比划着要加菜,一会儿笑着调侃菜品的口味,脸上满是生活化的烟火气;龚俊则举着手机,一边录像记录这有趣的瞬间,一边忍不住跟着笑,还时不时凑过去跟那英搭话,场面热闹又和谐,连镜头外的观众都能感受到那份轻松愉悦。然而,就在餐厅内一片欢声笑语时,镜头扫到餐厅外的陈数 —— 她独自坐在角落的椅子上,闭着眼睛,双手放在膝盖上,姿态放松却带着明显的 “疏离感”,仿佛在打坐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与餐厅内的热闹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在团队一起逛菜市场时,那英会主动帮商贩倒米、跟摊主讨价还价,龚俊会好奇地拿起陌生的食材研究,年轻嘉宾们则围着新鲜水果叽叽喳喳讨论;而陈数大多时候跟在队伍后面,很少主动参与互动,偶尔开口也多是礼貌性的回应,缺少了一份融入感。在民宿分工打扫时,其他人要么热热闹闹地分工合作,要么边干活边聊天,陈数却更像是 “按流程完成任务”,动作有条不紊,却少了些团队协作的轻松感。
有观众认为,陈数的 “格格不入” 并非刻意不合群,而是性格与生活习惯的自然体现。作为出道多年的实力派演员,陈数一直以优雅、知性的形象示人,私下里或许本就偏爱安静、独处的节奏,与那英等人外放的性格形成了反差。也有观众觉得,旅行综艺的核心魅力在于 “不同性格的碰撞与融合”,嘉宾需要适当放下自己的固有节奏,尝试融入团队,才能让节目更有看点;而陈数的过度 “自我”,难免让团队互动显得不够完整,也让部分观众觉得 “隔着一层”。
值得一提的是,陈数的争议远没有上一季周雨彤那么激烈 —— 她没有做出过冒犯他人的行为,也没有推卸过团队责任,只是在 “氛围契合度” 上稍显不足。但正是这份 “不足”,让她成为了第七季的 “口碑短板”—— 当其他嘉宾都在努力融入热闹的旅行氛围时,她的安静与疏离,难免让期待 “合家欢” 场面的观众感到些许遗憾。
其实,综艺中的 “格格不入” 并非绝对的缺点,不同性格的嘉宾本就该呈现不同的状态。但对于《花儿与少年》这样以 “团队旅行” 为核心的节目来说,“融入感” 往往是观众关注的重点。或许陈数无需刻意改变自己的性格,但如果能适当放下疏离感,多参与一些团队互动,既能让节目氛围更和谐,也能让观众看到她更鲜活、更接地气的一面,从而打破这份 “口碑短板” 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