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he template for displaying all single posts * * @link https://developer.wordpress.org/themes/basics/template-hierarchy/#single-post * * @package WordPress * @subpackage Twenty_Nineteen * @since 1.0.0 */ get_header(); ?>
提起抗战剧,不少观众的固有印象还停留在 “手撕鬼子” 的爽感套路、主角光环加持下的轻松突围,或是刻意营造的热血盛宴。可《归队》一亮相,就彻底撕碎了这种刻板认知 —— 谁能想到,一部抗战剧开篇不玩花活,直接用 “惨” 字砸向观众,三集就下线三十六条人命,这般生猛的剧情节奏,简直颠覆了抗战剧的叙事惯性。
原以为,《归队》至少会先端上一盘 “打鬼子的盛宴”,让观众先过把酣畅淋漓的瘾。毕竟多数抗战剧开篇,总会安排一场漂亮的伏击、一次振奋人心的小胜利,为后续剧情铺垫士气。可《归队》偏不按常理出牌,1938 年秋的拐子河战场,一开场就是刺骨的寒意与绝望的血色。抗联排长老山东带着十八个战士,在缺衣少食的绝境里和日军死磕,没有精良的装备,没有充足的弹药,甚至连一口热饭、一口干净水都成了奢望。战士们的棉衣破得露出棉絮,冻得发紫的手指紧扣扳机,饿极了就啃两口冻硬的玉米面饼,可即便如此,他们面对的仍是日军的疯狂进攻。
战斗的惨烈远超想象,没有所谓的 “主角光环” 护体,每一个生命都脆弱得让人心疼。刚和老山东分饼吃的小战士,下一秒就被机枪子弹击穿胸口,鲜血瞬间染红了身下的冻土;抱着炸药包冲向日军装甲车的老赵,还没靠近目标就倒在血泊中;十八个战士拼尽全力抵抗,可在日军的炮火压制下,一个个倒下,战壕里很快堆满了尸体。第一轮战斗刚过,幸存的战士还没来得及喘口气,日军的新一轮进攻又接踵而至,装甲车的轰鸣、机枪的扫射、手榴弹的爆炸,将拐子河变成了人间炼狱。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份 “惨” 不止体现在战场上。队伍被打散后,幸存者们的归队路更是步步惊心,每一步都踩着生命的代价。参帮十七人因一株千年人参,遭遇内鬼下毒、土匪劫杀,一夜之间全部丧命;老金沟的矿工们被金把头当作敛财工具,故意制造塌方夺走性命,短短几集,三十六条鲜活的生命相继逝去,没有拖沓的煽情,没有刻意的渲染,只是用最直白的剧情,展现战争年代生命的脆弱与人性的复杂。
以往抗战剧里常见的 “爽点”,在《归队》里几乎不见踪影。它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没有美化生存的艰难,反而用 “生猛” 的剧情撕开了战争的真实面目 —— 不是所有抵抗都有圆满结局,不是所有英雄都能活着看到胜利,更多的是无名战士在绝境中的挣扎与牺牲。这样的《归队》,或许少了些轻松愉悦的观剧体验,却多了份直击人心的力量,也让观众明白,抗战剧不只有 “打鬼子的盛宴”,更该有对历史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而这,正是《归队》最难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