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he template for displaying all single posts * * @link https://developer.wordpress.org/themes/basics/template-hierarchy/#single-post * * @package WordPress * @subpackage Twenty_Nineteen * @since 1.0.0 */ get_header(); ?>
在犯罪故事片的创作中,角色塑造的立体度与故事逻辑的纵深性,往往是决定作品质量的核心要素。然而,《脱缰者也》在这两大关键维度上,几乎毫无建树,暴露了创作层面的明显短板,让本可充满张力的犯罪叙事沦为平淡的流水账。
先看角色塑造的问题,本煜饰演的小六堪称典型反面案例。这个角色从出场的第一刻起,就陷入了 “标签化” 的困境 —— 阴沉的神态、僵硬的肢体动作,再到与其他角色对话时毫不掩饰的戾气,所有外在表现都在直白地告诉观众 “我是坏人”。这种毫无铺垫的 “反派宣告”,彻底剥夺了角色的神秘感与复杂性。在犯罪类型片里,优秀的反派角色往往具备多面性,可能有着无奈的过往,或是在善与恶的边缘挣扎,而小六却像一个从 “坏人模板” 里直接复制出来的符号,唯一的作用就是推动冲突。更违和的是,影片将这样一个做事狠辣、不计后果的 “愣子”,塞进了一场近乎儿戏的绑架案中。这场绑架既没有精密的计划,也没有应急的预案,全程充满漏洞,与小六 “狠辣” 的人设形成强烈割裂。观众很容易就能猜到,这个角色不过是编剧为了制造戏剧冲突而设置的 “磨刀石 BOSS”,专门用来给主角 “练级”,毫无角色魅力可言。
若往更深层面探究,影片 “舅舅为了家里的钱绑架外甥” 的核心设定,更是从根源上限制了故事的纵深。犯罪故事片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 “未知的威胁” 与 “复杂的博弈”—— 可能是警方与罪犯的斗智斗勇,可能是不同犯罪势力之间的利益纠葛,也可能是角色在道德困境中的挣扎。但《脱缰者也》的故事,始终局限在 “家庭内部折腾” 的小圈子里:舅舅绑架外甥,目的是向姐姐要钱;整个过程中,除了一伙前来要债的黑恶势力偶尔搅局,几乎没有其他外部威胁与变数。这种单一的冲突结构,让故事失去了犯罪片应有的紧张感与悬念感。观众看不到警方的介入与调查,看不到主角在绝境中的破局智慧,也看不到反派背后更深层的动机,只能看着一群人在家庭矛盾的漩涡里反复拉扯。从犯罪故事片的创作逻辑来看,这样的设定本身就缺乏格局,既无法展现犯罪行为对社会秩序的冲击,也无法挖掘人性在极端情境下的复杂面,最终让故事停留在表面,难以引发观众的共鸣与思考。
总而言之,《脱缰者也》在角色塑造与故事设定上的缺陷,使其远远达不到一部优秀犯罪故事片的标准。它既没有塑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也没有构建出富有张力的叙事,最终只能在平庸的叙事中,浪费了犯罪类型片的创作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