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语影坛,演员转型导演并不鲜见,张家辉也踏上了这条道路,其执导的《赎梦》承载着他诸多心血。这部电影堪称他的 “亲力亲为” 之作,从编剧、导演到主演,张家辉一人身兼数职,甚至自掏腰包 900 万投入制作,足见他对影片的重视与期望。
3 月 27 日,《赎梦》在香港率先首映,初登大银幕便展现出一定的冲击力,成功终结了《哪吒 2》在香港票房的连冠之势,连续多日斩获香港日冠票房。这一成绩,无疑给张家辉和团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大家看到影片的市场潜力。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影片后劲不足的问题逐渐暴露。尽管前期表现尚可,但最终香港票房累计还不到 1300 万,与投入成本相比,差距巨大,完全无法实现成本回收,这对张家辉而言,无疑是沉重打击。
面对票房的失意,张家辉不得不做出妥协,影片进行删减后在内地上映。香港版时长 97 分钟,而内地版缩短至 95 分钟,虽仅删减 2 分钟,可这关键的两分钟,却让影片失色不少。据推测,删减内容大概率是影片中具有惊悚与深度表达的部分,这部分内容本是影片的亮点所在。在香港版中,影片凭借独特的梦境设定、极具压迫感的音效处理,如梦境戏份摒弃配乐,仅靠低频音效营造生理级压迫感,以及 “触觉剥夺” 设定等,将惊悚氛围与人性深度挖掘完美融合,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角色内心的恐惧与挣扎。
但内地版删减后,《赎梦》的剧情连贯性与表现力大打折扣,整体基调仿佛从一部深度挖掘人性、充满惊悚悬疑色彩的佳作,沦为一个简单描述精神错乱者世界的平庸之作。影片中一惊一乍的情节,在失去原本深度铺垫与逻辑支撑后,显得突兀且无趣,无法再带领观众深入角色内心世界,去体会那错综复杂的情感与灵魂救赎的主题。观众观影后,普遍反馈影片变得无聊,难以感受到影片想要传达的深层内涵,这与张家辉的创作初衷背道而驰,也让满怀期待的影迷们大失所望。
《赎梦》的经历,既反映出电影创作在市场与审查之间的艰难平衡,也让我们看到,即使创作者全心投入,若无法兼顾各方因素,影片最终呈现的效果与市场反馈,都可能不尽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