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he template for displaying all single posts * * @link https://developer.wordpress.org/themes/basics/template-hierarchy/#single-post * * @package WordPress * @subpackage Twenty_Nineteen * @since 1.0.0 */ get_header(); ?>
在影视创作中,宏大的时代叙事往往容易忽略个体的微光,而《归队》却反其道而行之,将镜头对准全民抗战背景下的小人物,在被战火撕裂的东北大地上,勾勒出一群普通抗联战士的抗争群像。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履历,不是力挽狂澜的英雄豪杰,只是在生存线边缘苦苦挣扎的普通人,却用 “归队” 这一坚定的信念,在烽火岁月里书写出最动人的抗战史诗。
故事的底色,是全民抗战时期东北大地的满目疮痍。日军的铁蹄踏碎了黑土地的宁静,村庄被烧毁,粮食被掠夺,百姓要么在枪口下苟延残喘,要么被迫逃离家园。在这样的绝境中,抗联战士成了黑暗里的一丝微光 —— 他们没有充足的武器,没有温暖的棉衣,甚至连裹腹的粮食都要靠在雪地里挖野菜、煮树皮勉强维持。《归队》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宏大场面,而是将镜头对准战士们的日常:零下三十度的雪夜里,他们蜷缩在山洞里,用身体相互取暖;行军途中,有人因为冻伤失去了手指,却依旧紧紧攥着生锈的步枪;突围时,为了掩护战友,有人甘愿留在最后,用生命为同伴争取撤退的时间。这些细碎却真实的细节,让观众看到了抗战背后普通人的艰难与不易。
这群抗联战士,每一个都是鲜活的 “小人物”。他们中有曾经的猎户,擅长在密林中追踪猎物,如今却要用这份本领躲避日军的搜捕;有刚成年的少年,本该在学堂里读书,却因为家人被日军杀害,毅然扛起了枪;有在家乡被占领后,带着乡亲们的期望加入抗联的村支书,哪怕一路颠沛流离,也始终记得出发时的承诺。他们并非天生勇敢,也会在面对日军的围剿时感到恐惧,会在思念家人时偷偷落泪,会在战友牺牲时陷入绝望。但 “归队” 这两个字,成了支撑他们走下去的精神支柱 —— 归队,不仅是回到战友身边,更是回到抗击侵略者的队伍里,回到守护家国的信念中。
影片中,“归队” 的历程充满了坎坷与考验。一支失散的小队伍,在茫茫林海雪原中寻找大部队的踪迹。他们要躲避日军的飞机侦察和地面搜捕,要穿越齐腰深的积雪和布满陷阱的密林,还要应对缺粮、伤病等多重危机。有一次,队伍中的老战士因为伤口感染发起高烧,为了不拖累大家,他偷偷留下一封信,想要独自留在雪地里等待死亡,却被战友们连夜找回。“要走一起走,要归队一起归队”,这句朴素的话,成了整个队伍的共识。还有一次,队伍遭遇日军的突袭,为了保护携带的重要情报,年轻的通信兵用身体挡住了敌人的子弹,临死前,他把染血的情报塞到战友手里,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说:“一定要带到…… 归队……” 这些情节没有刻意煽情,却用小人物的坚守与牺牲,让 “归队” 的意义超越了简单的团聚,成为一种对信仰的坚守,对家国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