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he template for displaying all single posts * * @link https://developer.wordpress.org/themes/basics/template-hierarchy/#single-post * * @package WordPress * @subpackage Twenty_Nineteen * @since 1.0.0 */ get_header(); ?>
         童年的阴影如同无形的枷锁,让咏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活在自卑与敏感的笼罩下。在重男轻女的家庭环境中,她从未感受过平等的关爱,父母的目光总是越过她投向家中的男孩,这种长期的忽视让她养成了胆小怯懦的性格。在学校里,她像一株沉默的小草,总是躲在角落,看着同学们在阳光下嬉笑打闹,却始终没有勇气融入其中,生怕自己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引来异样的目光。那些年里,孤独是她最熟悉的伙伴,敏感是她自我保护的铠甲,很难与同学们打成一片的她,内心深处早已埋下了对远方的向往。
         高中毕业之后,咏梅进入当地政府单位成为一名打字员,重复的机械劳动虽然枯燥,却让她暂时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放自己的角落。命运的眷顾总在不经意间降临,单位里恰好有一个针对少数民族的保送名额,作为蒙古族的咏梅,凭借日常工作中踏实认真的表现,意外地获得了这个改变人生的机会,被保送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当得知这个消息时,咏梅的内心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从家乡呼和浩特去到遥远的北京,这不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她人生中最需要也最重要的一次逃离与自我救赎。
         踏上北上的列车,咏梅的心情既忐忑又兴奋。北京的一切对她来说都是新鲜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仿佛有着神奇的魔力,让她压抑已久的心灵渐渐舒展。离开那个让她感到窒息的环境,摆脱了家庭带来的无形压力,她终于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寻找真正的自我。在这里,她不必再小心翼翼地察言观色,不必再隐藏自己的情绪,北京的包容与开放,为她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生长的空间。
         虽然进入的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这样以经贸专业见长的学府,但咏梅并没有将父亲对她的文艺熏陶完全抹去。相反,脱离了课本里固有的知识体系,她对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校的话剧社、诗朗诵比赛、文艺汇演,都成了她流连忘返的地方。在舞台上,她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自己,那些压抑许久的情绪、埋藏心底的渴望,都可以通过角色演绎、诗歌朗诵轻而易举地倾泻出去。
         第一次站在话剧舞台上时,咏梅还有些紧张,手心直冒冷汗。但当灯光亮起,音乐响起,她代入角色的那一刻,所有的不安都烟消云散。她在角色的喜怒哀乐中释放自己,在诗歌的韵律节奏中疗愈心灵。曾经那个自卑敏感的小女孩,在舞台上变得自信而耀眼,她的眼神里有了光,她的声音里有了力量。文艺活动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咏梅尘封已久的内心世界,让她发现了自己潜藏的天赋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