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剧集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一部作品的成败往往与核心角色的塑造密不可分。然而在《利剑・玫瑰》中,男女主的表现却成为一大败笔,不仅未能为剧集增色,反而因角色设定的杂乱与演技的乏力,让整部剧的观感大打折扣。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角色人物本身的设定问题,另一方面则是演员的表演未能撑起角色。作为剧中的核心人物,邓妍与常锐的角色线本应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却因支线过多且调配失当,变得臃肿杂乱。
邓妍作为女主角,除了承担警方破案的主线任务外,还被强行叠加了多条副线。她既要在紧张的案件侦破中寻找失踪的闺蜜林然,又要分心照顾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章阿姨,而表哥、表嫂作为案件嫌疑人的设定,更让她陷入亲情与法理的两难抉择。多条支线的并行,让邓妍的角色失去了聚焦点,观众很难在她身上感受到警察的专业与果敢,反而被层出不穷的私人事务分散了注意力。
男主角常锐的角色设定同样存在类似问题。作为警二代,他的身上被赋予了多重关联:人贩子案件与他的父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父子之间长期存在的隔阂成为人物成长的暗线,同时他还与被拐孩子洛洛产生了情感羁绊。这些设定本意是丰富角色层次,却因缺乏合理的衔接与铺垫,让常锐的形象显得割裂。观众在他身上看不到连贯的人物弧光,反而觉得这些支线更像是为了制造冲突而强行添加的元素。
在主线之外附加支线本身并非不可取,适当的支线能够让角色更加立体丰满。但《利剑・玫瑰》的问题在于,支线元素过多且未能与主线形成有机融合,整部剧就像一个被塞满各种食材的拼盘,失去了主次分明的味觉层次。破案主线被过多的私人情感线稀释,观众在追剧过程中时常感到节奏混乱,难以沉浸在剧情中。
更关键的是,演员的演技并未撑起这么多繁杂的支线。面对多重身份与复杂情感的交织,男女主的表演显得力不从心。邓妍在处理破案与私人事务的切换时,表情与情绪的过渡生硬突兀,难以让观众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挣扎;常锐在演绎父子矛盾与对被拐孩子的关怀时,表演流于表面,缺乏细腻的情感传递,让本就杂乱的角色更显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