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he template for displaying all single posts * * @link https://developer.wordpress.org/themes/basics/template-hierarchy/#single-post * * @package WordPress * @subpackage Twenty_Nineteen * @since 1.0.0 */ get_header(); ?>
        在《神奇四侠》的终极决战场景中,一个令人费解的设定让不少观众出戏:整个城市仿佛成了神奇四侠专属的战场,大战爆发时,街道上空无一人,连受惊逃窜的路人都不见踪影。高楼坍塌如积木倾倒,桥梁断裂似玩具散架,这般惊天动地的破坏过后,镜头扫过废墟,却看不到任何伤亡的痕迹,仿佛这场灾难只是一场与现实无关的虚拟游戏。
        这种刻意规避痛苦叙事的设计,或许是想传递 “英雄总能完美守护世界” 的乐观理念,却在无形中剥离了故事的现实根基。当城市在超级英雄与反派的对轰中支离破碎,观众看不到寻常百姓的恐惧与挣扎,感受不到灾难降临时的真实痛感,只剩下四位主角在空荡的战场上炫技般的打斗。这样的场景就像一场精致的特效秀,华丽却空洞 —— 就像孩子把玩着手中的玩具模型,无论怎么摔打,都不会联想到真实世界的代价。
        对于成长于多元叙事环境中的观众而言,这种 “无伤亡式灾难” 早已失去了吸引力。我们这个年纪,早已过了对 “奥特曼打大怪兽” 式简单叙事买单的阶段。小时候看特摄片,会为英雄打败怪兽欢呼雀跃;但长大后,更期待在奇幻故事里看到真实的人性挣扎 —— 比如灾难中陌生人递出的一只手,比如英雄在拯救他人与保护家人间的两难,比如普通人面对超能力时的敬畏与质疑。这些细节才能搭建起故事与观众之间的情感桥梁,而《神奇四侠》恰恰缺失了这些。当战斗沦为纯粹的视觉奇观,观众自然难以代入,只会觉得 “这与我无关”。
        从这部电影的设计里,观众不难发现漫威近年来最大的问题:太过高高在上。它似乎总以 “掌控者” 的姿态俯视着故事里的世界,将复杂的现实简化成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将观众的情感需求框定在 “英雄必胜” 的单一叙事里。漫威习惯了用宏大的特效堆砌场面,却忘了问一句:观众真正想在超级英雄电影里看到什么?
        曾经的《蜘蛛侠》系列之所以经典,正因它让 “邻家男孩” 彼得・帕克在拯救世界的同时,还要为房租发愁、为学业焦虑;《黑暗骑士》的深刻,在于它展现了哥谭市民在恐惧面前的动摇与坚守,让英雄的牺牲有了沉甸甸的分量。这些作品扎根于现实土壤,让观众能在奇幻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而现在的漫威,似乎越来越沉迷于构建 “无菌式战场”,不愿触碰现实的粗粝,也不愿倾听观众对复杂叙事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