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佟丽娅,日程表被填得比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还要满。清晨六点的舞蹈教室,她已经穿着练功服压腿热身,为新剧里的一段民族舞编排动作;午后的影视公司会议室,她换上干练的西装,和团队逐字逐句打磨剧本,时不时在笔记本上圈出关键信息;深夜的书房里,商业管理的教材摊在桌上,荧光笔在 “股权结构”“风险评估” 等词条下划出醒目的痕迹 —— 这个曾被贴上 “古装女神” 标签的演员,早已悄悄解锁了新身份:《唐人街探案》《消失的她》等多部爆款电影的投资人,在镜头之外的世界里,活得比任何角色都更有张力。
舞蹈教室里的汗水,藏着她对初心的坚守。作为从新疆艺术学院舞蹈系走出的演员,佟丽娅从未放弃过对舞蹈的热爱。即便日程再满,每周也会雷打不动地留出三天练舞时间。新剧里那段难度颇高的旋转动作,她练到头晕目眩,扶着把杆吐了两次,缓过来又继续踮脚起跳。“跳舞能让我静下来,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她在采访里说。这种对专业的较真,也延续到了投资决策中 —— 当年决定投资《唐人街探案》时,团队里不少人担心喜剧题材的风险,她却凭借演员的直觉坚持 “这个故事有生命力”,还亲自去泰国片场盯了半个月,观察导演的拍摄节奏和演员状态,用舞者对细节的敏感,捕捉到了项目的潜力。
影视公司的会议室里,她的角色从 “被挑选者” 变成了 “决策者”。看剧本时,她习惯从演员和投资人两个角度双重审视:这个角色是否能让观众共情?票房预期与制作成本是否匹配?某次讨论一部女性题材电影,她指着某段台词说 “这里太刻意了,真实的女性不会这样说话”,当场提出修改建议,让编剧都惊叹 “比我们更懂角色心理”。这种跨界的优势,让她投资的项目总能精准踩中市场痛点。《消失的她》筹备时,她力排众议增加了女性互助的支线,“现在的观众想看的不是谁拯救谁,而是女性之间的理解与支撑”,最终影片的高票房证明了她的判断,也让业界看到:演员出身的投资人,能给项目带来不一样的温度。
深夜书房的灯光,照亮了她对 “底气” 的全新理解。“以前觉得当老板是男人的事,现在才明白,会赚钱的女人才有底气说‘不’。” 佟丽娅在一次女性论坛上的发言,道出了她的成长。刚入行时,她曾因为 “不够红” 被替换角色,只能默默收起委屈;如今面对不合适的剧本和合作,她能平静地说 “这个项目不适合我”,背后是投资版图带来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