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与儿子之间那份化不开的冷漠,像一层结了冰的湖,底下藏着的是几十年时光里慢慢沉淀的委屈、依赖与错位的爱。
两段婚姻的破碎,尤其是第二段婚姻带来的崩塌感,几乎将王琳的世界碾成碎片。那时的她,大概是蜷缩在生活的角落,连呼吸都觉得沉重,是 “结束生命” 这个念头最汹涌的时候,是儿子伸手把她从悬崖边拉了回来。那个瞬间,儿子于她而言,不再只是血脉相连的孩子,更成了溺水时抓住的浮木,是黑暗里唯一透进来的光。
人在绝境里抓住的东西,往往会攥得太紧。王琳便是如此。她把对生活的所有期待、对温暖的所有渴求,都一股脑地倾注在儿子身上。或许最初,那是真的炽热的爱:清晨熬好的粥永远温在锅里,书包里总塞着切好的水果,儿子的每句话都被她当作圣旨记在心里。她怕再次失去,怕这唯一的光也熄灭,于是用 “爱” 织了一张网,把儿子裹在中间 —— 她以为这是保护,却没意识到网越收越紧。
儿子是在这样的 “爱” 里长大的。小时候,他或许懂得母亲的不易,会笨拙地用零花钱给她买一支花,会在她夜里偷偷哭时,假装翻身握住她的手。可随着年纪渐长,他开始渴望自己的空间:想和同学去打球到天黑,想在日记本里写不敢说的心事,想在选择专业时遵从自己的喜好。但王琳总在旁边叮咛:“外面不安全,早点回家”“日记有什么不能跟妈说的?”“那个专业不好找工作,听妈的选这个”。
她的爱里,藏着太多 “我都是为你好” 的强势,也藏着 “你不能离开我” 的恐惧。儿子起初会争辩,会试图解释 “我已经长大了”,可王琳总会红着眼眶提起过去:“当年要不是你,妈早就不在了”。那句话像一根无形的绳,捆住了儿子的脚步,也捆住了他想说的话。
他开始沉默。放学回家就关上门,吃饭时低头扒饭,对王琳的关心只答 “嗯”“还好”。王琳察觉到了疏远,却以为是儿子 “翅膀硬了,不懂事了”,反而更频繁地打听他的行踪、干涉他的决定。她不知道,自己那份源于感激与恐惧的爱,早已变成了儿子肩上的重担 —— 他既要做母亲的 “救命恩人”,又要做一个想挣脱束缚的少年,这份拉扯太沉,最终只能用冷漠来抵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