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黄渤参演的《艺术学院1994》上映。
一晃20年过去了。
还记得2006年,《疯狂的石头》在影院上映,观众们笑得前仰后合。
那个戴黄毛、穿破夹克,操着青岛话喊“班尼路,牌子啊!”的“黑皮”,成了当年的“喜剧顶流”。
但没人知道,这个“丑星”曾经被北电拒绝过三次。
1994年,22岁的黄渤从青岛渔村跑到北京考电影学院。
考官看他长得“太接地气”,直接说:“你这模样,当演员没出路。”
他不死心,又考了两次,还是被刷。
后来他跑去酒吧驻唱,为了生活打过工,摆过摊。
但他没放弃表演。
有次在青岛拍广告,他主动帮导演搬器材,导演看他勤快,让他演了个小角色。
结果那条广告火了,他被宁浩导演看中,接到了人生第一部电影《上车,走吧》。
2009年,他凭《斗牛》拿了金马奖影帝。
领奖时他说:“我以前总觉得,长得丑就得靠搞笑吃饭。但现在我明白,演员的魅力不在脸上,在骨头里。”
这些年,他演过农民、海盗、杀人犯、盲人……每个角色都像从生活里抠出来的。
《杀生》里,他演一个被全村孤立的“牛结实”,为了演得真实,他在农村住了半个月,跟着村民一起挑粪、喂猪;
《亲爱的》里,他演寻子父亲,为了找那种“绝望中的坚持”,他去医院陪失独父母住了三天,听他们讲找孩子的故事。
当导演后,他更懂“清醒”的分量。
2018年拍《一出好戏》,他带着80多个演员在荒岛上住了两个月,没空调、没手机,每天只吃两顿饭。
有人抱怨:“导演,咱能不能住酒店?”他指着大海说:“你们看,这才是真的‘荒岛求生’。”
生活中的他更通透。红了之后,他很少参加综艺。
他的公益也很实在。早在汶川地震那会,他就开始参加各种捐款公益活动。
2015年成立“黄渤公益基金”,专门保护海洋。
有次他在海边拍戏,看到游客乱扔垃圾,就自己蹲在地上捡。
他边捡边说:“你们扔的是垃圾,破坏的是我们的家。”
现在,他的基金会已经清理了100多吨海洋垃圾,还在沿海建了20个“海洋保护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