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就是电影里饱含满满的中式哲学。

乍一看,本片的道理包罗万象,既有宫宝森的舍个人成就武林与不固步自封的豪情,更有宫二“喜欢人不犯法,可我也只能到喜欢为止了”的儿女情长,还有赵本山“做羹要讲究火候”的处事哲学,以及“面子”与“里子”的挣扎。

但如果我们抛开每一段的内容,通看全片以后,电影所展现的核心中式哲学,其实是——进退!

知进退,明得失,是中式哲学的核心。在电影中,赵本山说:“做羹要讲究火候,火候不到,众口难调,火候过了,事情就焦,做人也是这样。”其实,这一段就是在讲进与退之间的微妙平衡。

马三与宫二学会了宫家64手的“刚劲”与“柔劲”,他们本可将宫家64手发扬光大,但两人都是属于知进取,却不懂让步的存在。宫宝森给马三取名时称:“言必称三,手必称拳,是武林的一句老话,意思是能人背后有能人,凡事让人三分。”而在死前给宫二留言时说:“不问恩仇”。

其实都是在劝两人“退”,但是两人没有一个退。所以马三背叛了师门,做了汉奸,被宫二废了。而宫二为了给父亲报仇,最后孤独终老,不留嗣、不传艺,让宫家64手彻底消散在历史长河之中。

但凡事有进,则有退。而进与退之间,不是个人意志,是时势,是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每一个人。选择进也好,退也罢,都是时代的挟制。宫宝森用北方武林的南下金盆洗手,制造了一个时势:“宝森不是想当英雄,是想造时势。现在这炉子里,需要这根新柴。”

他用这个时势迫使南方武林进取,更迫使叶问进取。以他的一败与叶问的一胜,挑起南北武林在冲突与纠纷之中的融合,让整个中华武林交融共存,而不是以秦岭淮河为界分南北,割裂整个中华。

此时的宫宝森败了,看似是退,其实促进了南方武林的和谐共存与中华武林的交融,是一场大大的“进”,甚至以一己之力创造了一个时势,裹挟着叶问与全国所有的习武人士,投身到这场大融合的风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