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想法并不对,《我是刑警》的主创团队,之所以会安排叶茂生壮烈牺牲以及后续犯罪嫌疑人牛玉国审理一波三折的事情,无外乎是想给观众透露出一个重要的道理:当法理与情理交织在一起时,究竟谁能占据上风?
站在观众的角度,叶茂生是个不折不扣的好警察。牛玉国开枪将其射杀后,自然要被判处死刑,这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不存在任何争议。
可按照新规,没有重要的尸检报告,导致证据链缺少关键一环,这就是叶茂深案一波三折的诱因。
人是牛玉国杀的,这是明摆的事实。就是因为取证过程不严谨,还赶上了刑诉标准出台新规,按旧的证据标准,警察因公牺牲不需要尸检。
被告人一方正好又找到叶茂生牺牲前一个月去医院看心脏的病历,这才成功进行了“罪轻辩护”。
因此,无论观众或剧中的人物怎么痛恨牛玉国,可在法理与“程序正义”这两个大框架下,他就是能被免除死刑。
剧里刑侦专家武英德有一句台词:“这是刑事诉讼法的进步”。
几十年来,各国的刑事司法改革带来不小的阵痛,可每次痛完之后又将法律进行完善。如果说叶茂生案证据确凿,但最终结果不如人意,这就是司法改革所带来的震动。
如今,每个国家对于刑事改革的制定慎之又慎,确保每一步都要完善不留差错,这既是对受害者的保证,同样是对被告者的基本保障。
《我是刑警》通过叶茂生的离去,就是给大家揭开了这个血淋淋的事实:法律就是法律,不能掺杂感情,无论法官还是律师或任何一方都要在合理的框架下行使权利。
当“情”被抬高到高于“法”的位置时,便有了“有仇必报”的思想”。而作为以“已经确立的秩序”为判断准则的程序正义,则是“法”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