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走廊飙车、装扮成机器人做游戏、戴上五彩斑斓的假发练习街舞、向喜欢的人表白心意……每个孩子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全力奔跑活在当下,即便是死神也无法追上他们欢快的脚步。
看着这些孩子的身影,会让人忍不住地想:大人比孩子知道更多知识、懂得更多道理,但也许孩子比大人更懂如何好好活着。
孩子有一股源自生命根源的活力,这股活力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被遗忘,取而代之的是对生活的种种烦恼和不满,忘记了活着本身就有着无可取代的价值。从这些孩子的身上,我们再次回想起了这股活力,并借此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为了让观众充分感受到孩子们的生命力,魏德圣还做了很多有趣的设计。比如在音乐的选择上,他选了很多大家熟悉的快节奏流行乐,包括周杰伦的《牛仔很忙》、五月天的《恋爱ING》,让整部电影的前半段都保持着欢快氛围,也拉近了观众和角色的距离。
而在原创配乐上,电影里大部分的配乐都充满了阳光的气息,即便是面对死亡的悲伤环节,配乐的调子也并不哀伤,而是更接近静谧安详的摇篮曲,仿佛孩子们并不是离开人世,只是陷入一场漫长的睡眠。
电影的另一大亮点,就是插入了大量手绘动画来表现孩子们与癌症的斗争。如果说电影的现实戏份体现了孩子们的乐观和希望,那么动画戏份体现的就是孩子们的勇气和毅力。动画里的孩子们不再是躺在床上的病人,而是和蓝色巨人(癌细胞)英勇作战的战士,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装扮和武器,非常帅气。
魏德圣曾考虑过是否要拍摄给孩子做手术的场面,最后还是觉得过于血腥,不符合整部电影的基调。而借助动画的形式,电影既保留了与癌症对抗中艰辛残酷一面,又不会让观影者(尤其是儿童)觉得不适,还能形象生动地传递出“与病魔作战”的理念,可以说是最合适电影题材的表现手法了。
如果说电影中孩子们给人的印象是活力和勇气,那么他们的家长给人的印象就是平等和共情。电影给六组患者的家长安排了大量差异化的社会身份:单亲家庭、老夫少妻、离异夫妻、残疾人、外国牧师、公司老板……但在816病房里这些差异都不再重要,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患者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