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青少年犯罪都是影视题材的经典款,在学习理解世界的年龄,做出偏离社会的举动,构成了极具戏剧性的张力。但不知从何时开始,结伴嬉耍的浪荡青年,或是心思沉重、郁结的学生,不再常常出没于大街小巷,而是花更多时间钻进手机和电脑中潜游。虚拟空间成了他们释放生活压抑、搁置幽暗想法的领地。

上个世纪末,《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小四还是翘课后周转于台球馆、小树林、排练场等各种场所;但到了今年播出的《混沌少年时》,杰米的母亲发现儿子最喜欢闷在房间,“一回家就摔门,直奔楼上对着电脑,半夜一点,房间的灯还亮着”。母亲敲敲门,提醒杰米第二天还要起早上学,但杰米不吱声,而是立刻把灯关了。
苏格兰小说家欧文·威尔士曾因1993年出版的《猜火车》出名,同名小说改编成电影上映,成为英国地下文化的象征。在2023年接受英国《独立报》采访时,威尔士说如今构思犯罪题材作品时,他也不再是站在人们旁边、请人们喝酒、听人们说话,而是选择浏览社交媒体来获得灵感,“在社交媒体上,你能看到一切赤裸裸的暴露”。

除了肉身以外,人们几乎把所有身家都寄托在了数字世界。这在媒介层面是一个渐进的实现过程。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梳理了这段发展史,当他2008年第一次购买iPhone时,他形容这是一支数字版的瑞士刀,配齐了需要时就能派上用场的工具,里面连手电筒的功能都有。
但就在当年7月,苹果推出线上商店App Store,情况发生了改变。第三方应用软件可被下载至移动设备,拉开了开发商相互竞争的序幕。2013年,苹果和Google旗下商店的应用软件数量突破一百万大关,这或许是虚拟平台抢夺注意力经济的开端。人们不仅把生活中的任何事项都交付给手机来完成,也不再只在需要时才拿出它,而是将一天里的时时刻刻瓜分给到不同app。
如上锁的日记本一样,需要密码才能打开的手机也随即拥有了私密性的特征。这个黑匣子储存了太多人们独处自在状态下的信息,像是浏览偏好、消费习惯、聊天记录,其中有不必与人分享的,也或许有无论如何也不能分享出去的。完整的人被手机“一刀两断”,让同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和社交媒体上表现出来的模样有了两面性的可能。
把两种模样拼起来认识,才能更全面地还原其人,这是威尔士创作新时代犯罪题材的要义,也是如今真实案件曝光后,网友乐于上网“人肉”搜索嫌疑人,寻找犯罪蛛丝马迹的原因。界面文化在一篇文化周报中揭示,去年美国联合健康保险公司CEO枪击案一经披露,26岁嫌疑人路易吉·曼焦内的社交媒体账户就迅速成了网友的焦点。人们发现他在书评网站上标记了不少与背痛和脊柱健康相关的书籍,还给《大学炸弹客宣言:工业社会及其未来》打四星、写好评,这些都被用来理解曼焦内的激进罪行。
轻点鼠标就能探案,甚至开辟出全新的电影形式——桌面电影,这种形式往往用来讲述一个抽丝剥茧的悬疑故事。
2018年的美国恐怖片《解除好友2:暗网》就是这样一种电影,整个故事的画面都呈现在数字屏幕上,观众能看到女主角使用搜索引擎、与男友用iMessage聊天、收到神秘的Facebook消息,情节通过一个个网站录屏的排列来发生,并逐渐接近谜底。至于其恐怖性,则源自网络空间的无边无际和未知带来的不安,你永远不知道社交头像背后的个人是谁,又或是点击的下一条链接里将会蹦出什么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