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是在剧情上,对战力设定或战斗逻辑方面的纠结,而这实际上是目前没必要纠结的部分。对《封神三部曲》这样重叙事、重寓意的电影,与其进行战力值的分析,不如着眼于法力、战力对叙事及其背后隐喻的拆解。
比如,不少观众提出诸如“元始天尊怎么能被一个凡人吸干法力”“魔礼青为何如此轻易地就被打倒”等质疑。可以理解的地方在于,观众在映前预期中就意识到《封神2》是一场大战,于是将战术、战法等元素视作观影体验的核心。但这毕竟既不是一部以真实历史为背景的战争片,也不是一部本格推理探案片,对于所谓战斗逻辑的执拗,某种程度上是在用一种讨论奥特曼的趣味来讨论封神大战,而并非从一种讨论电影的视角出发。
人们既然能接受电影改编之后在故事主线、思想内核上有所不同,那为何不能接受人物的战力设定不同呢?为何不能以独立的眼光重新看待《封神》系列电影中的角色呢?
从剧本逻辑而言,元始天尊的法力并非被凡人吸干,而是一个“死掉的凡人”,哪怕作为上仙,也不应该随便拥有逆转生死命数的权力,而《封神2》中的这位元始天尊选择了强求,那么从设定上他耗尽了法力,恰恰是对于“道不可违”的贯彻。而神仙在《封神》系列故事中,一直并非人类的统治者,而是被定位于来帮助人类的,作品本身更注重的是人的力量的关注,对神仙能力进行限制性的改编无可厚非。
更荒诞之处在于,对于人物设定的不满,愈演愈烈,随后竟然发展成了又一“猎巫”行动。一些打着道士幌子的人士,声称《封神2》的角色塑造涉嫌侮辱道教,甚至向道教协会发起投诉。引得真正的道教人士出来澄清辟谣,直指“能区分出真实人物和纸片人,这是一个身心健康的成年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