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从影片的性别占比,以及过往购票历史来看,影片前期的主要关注均来自影片主演,易烊千玺。

诚然,就这位青年演员的市场号召力是影片的一大亮点,但影片宣传中反而把演员“藏”在角色背后。

影片上映前期的两张海报,都是以角色的局部(手部写字)和远景(阶梯上的背影)为主体, 强化刘春和的同时,弱化易烊千玺的存在。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了电影映前的所有物料,期间还包括了动态展现角色的视频内容,刘春和也仅有局部和特写出现。

这让所有人都会好奇,易烊千玺饰演的刘春和到底如何?

自东京国际电影节开始,影片前期的媒体话题中,均未绕过大众对这位演员对角色塑造的能力的讨论,即便东京国际电影节映后,讨论内容均落在这一话题上。

这一疑问则为电影宣传带来了双刃剑, 一方面是外界会更加关注刘春和这个角色本身,另一方面则会有更多审视的眼光去看待这位演员的表现。

除了主流物料方面,短视频物料同样有别于其他影片的模式。

通常短视频都会尽可能用猎奇的画面和片段去吸引观众入场,但近几年这类内容依然成为流水线产物,有固定的剪辑逻辑,甚至有特定的音乐,近乎成了一套公式化教程。但《小小的我》的社交账号则完全不同,内容以最传统方式介绍影片, 看似是《小小的我》账号,更像是刘春和的个人账号,讲述刘春和的日常,介绍刘春和这个人和大家认识。

为此,《小小的我》在前期都未展现刘春和的正面,直到电影正式上映的时候,才发出一支视频——在大家呼喊着“刘春和”之后,他从人群中缓缓转身。这一模式和此前《热辣滚烫》贾玲瘦身的方式一致,都是把演员极具反差变化的一面留给了大银幕。

可见,电影《小小的我》在映前试图埋下两个关键点——

一是弱化易烊千玺,强化刘春和,回归电影本体;

二是突出刘春和人设问题,强化影片公益属性。

演员价值和电影的互动

过去曾有过因一些其他粉丝不当行为,导致路人观众对影片持有色滤镜的情况出现。因此,面对超人气演员的加盟, 宣传方必要维持平衡“影片-演员-粉丝”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