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通过浩瀚的资料收集、整理和遴选,让珍贵的历史影像再现。如在大渡河大桥修建之前,进藏大军的汽车渡河时,车头乘坐着皮划艇,车厢被战士们扛在肩膀上,到了大渡河对岸,大家再组装成一辆完整的卡车。还有战士们腰拴绳索,在峭壁上奋力打钢钎的珍贵镜头等,多维度地还原了川藏、青藏公路建设的壮丽史诗。
三是擅于使用同框对比和沉浸式体验。如用同框画面,展示高原峡谷上从简易桥、钢木混搭悬索桥到高等级的悬索大桥,给人以对比强烈的直观感受。每一座现代化桥梁的画面,壮美到令人窒息,每一帧都可以作为屏保。沉浸式体验“怒江72拐”,最低海拔3100米,最高处海拔4658米,短短12公里,却包含了72个连续的“之”字形,体现了筑路人匠心独运的巧思。而随着高速公路桥隧的修建,“怒江72拐”将成为历史,带给人无限感慨。
四是每一段采访和口述都感人肺腑。片中采访了60多位亲历者或后代家属,用口述历史的方式回忆了自己或父辈建设“两路”的过程和难以割舍的情缘。如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原军长张国华的女儿张小康女士回忆父亲时动情地讲到:“他一生都在秉行国家的需要,党的需要,就是他的选择。”年近百岁的樊志华老人说,他至今对当年筑路的经历记忆犹新。那是在雀儿山的寒冬时节,气温低至零下三四十度,队伍中不少人因缺氧和高山病倒下,甚至有队友永远留在了那片冰雪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