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一头雾水。”她不讳言,熟练工遇到新难题。有专业壁垒,提不出问题,受访者们又纪律严明、为人低调,没人坐下来就侃侃而谈自我表扬,该保密的更是守口如瓶。怎么撬开刑警的嘴,让这群日常发问的人敞开心扉?徐萌不着急开口。每天到了下生活的地方,她坐在边上先观察。他们怎么交流,内部结构什么样,系统如何运转,诸如此类,调动所有感官去感受一个特殊行业的气质。渐渐地,她开始和刑警们聊天,聊到不明白的,连夜查资料。有关键词就有了入口,下次再聊就有了话题,随后是逻辑、故事,所有东西一点点”薅”出来,拼图越攒越多。
她把跨行业的采风比作”扒火车”:”时速300公里,有本事扒上去,跟着走一趟,你就会了。没本事会被甩下来,表明双方没建立信任,打不开界面,捞不到干货。”第一趟”扒火车”,徐萌写了20万字大纲,干了几十年的刑警说都对,但还差点意思。这相当于编剧的时速上了100公里,可以再”扒”一趟。8个多月、两轮采风,行业的基本面貌在她心里渐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