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钢琴家章琼娜录制了钢琴独奏版《红旗颂》;张国勇指挥上海歌剧院合唱团和上海爱乐乐团演奏了交响合唱《红旗颂》,让亿万中华儿女可以唱响伟大复兴的民族梦想。

《红旗颂》的创作者吕其明有着传奇般的人生。他1930年出生于一个革命家庭,10岁时便加入了新四军,成为一名文艺战士。战火中的生活不仅塑造了吕其明坚强的意志,更为他的音乐创作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感基础。“在那样的年代,钢枪与琴弦相伴,硝烟与歌声同在。我从一名稚嫩的少年,成长为一个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文艺战士。这种经历给予了我无尽的创作灵感。”吕其明回忆道。

在新中国成立后,吕其明转业到上海电影制片厂,成为一名电影作曲家。1959年,他进入上海音乐学院深造,进一步提升了音乐创作与指挥的技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吕其明的音乐才华逐渐得到展现,并最终在1965年创作出了他的代表作《红旗颂》。

当时吕其明受命为第六届“上海之春”创作一部歌颂新中国的管弦乐作品,吕其明回忆创作过程时说:“当时,我毫无思想准备,也感到压力巨大。但想到这是歌颂祖国的作品,是对无数革命先烈的致敬,我热血沸腾,灵感源源而来,几乎夜不能寐。”

创作《红旗颂》时,吕其明将自己多年在革命战争中的感悟融入了音符之中。他说:“红旗不仅仅是一面旗帜,它象征着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牺牲。每当我想起1949年开国大典,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整个天安门广场沸腾的场景,那种激动人心的画面,就像电影一样在我眼前闪过。那时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用音乐表达出这种伟大的情感。”

《红旗颂》以单主题贯穿发展,采用了三部曲式结构,开篇以国歌为素材,引子庄严恢宏,紧接着红旗音乐主题在C大调中喷薄而出,抒发了对胜利的喜悦与红旗的赞美。吕其明通过音乐刻画了人民在革命胜利后高举红旗的雄伟气概和激动心情,作品的尾声将整个乐曲推向了最高潮,象征着新中国的辉煌未来。正如吕其明所说:“我是在红旗下成长的,对红旗有着深厚的感情。它承载着我们这代人的理想与信仰,《红旗颂》不仅是我的心声,更是我们整个民族的心声。”

自1965年首演以来,《红旗颂》在国内外多次演出,成为中国音乐史上上演率最高的作品之一。几十年来,这部作品不断被改编为不同的形式,从最初的管弦乐版,到钢琴与乐队、少儿合唱等版本,吸引了各个年龄段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