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视人物”的创作方法,落到了《山花烂漫时》里,它带着人们一起暂时“忘掉”张桂梅当下的荣誉加身,回到了她的起始点。这个时候,剧中的主角就是一位普通的乡县女教师,因为心里有些不普通的执念,她成了一位“创业者”。
张桂梅最初的想法其实很简单,作为老师,她只是想让自己的学生都能好好地完成学业。但在一次次试图将辍学女孩们拉回校园的过程中,贫穷落后、重男轻女的山区生态,逐渐让她确定必须在这里打破常规,用一所特殊的免费女高来击破这特殊的难题。于是,她开始跑县政府、教育局,想方设法推着审批通过。紧接着要让这件事情真正落地办成,她要完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解决用地、施工经费与周期问题去完成校区建设,到低成本置办教学设施,在硬件福利与软件说服力不足的情况下招来老师与学生;到了学校运转阶段之后,又得一边想办法抓好这些基础薄弱的学生们的成绩,一面还得长期筹集学校的运营费用……
这部剧对张桂梅的正确理解,或许正在于,“大事业”其实可以很具体。
女学生们夜里能安心上厕所、在共享食堂中能够“抢到饭”、暴雨天能翻山进学校,全年忙碌的老师能不受家人埋怨,每个看似微小的细节,对于这所学校,都是一件紧要的大事。而剧中进行非常细微的展开呈现,一方面将搞事业中真实的千头万绪巧妙转化为一环扣一环紧凑的剧情发展,在一次次问题的解决中令观众同步拥有满足感,让这样一部原本颇具严肃背景的剧集,显出了“职场升级”、“种田发家”式的故事趣味,实现着人们对剧作自身的好奇心与紧张感;另一方面,在这些更易共鸣而非“灌输”的命题中,张桂梅与华坪女高的故事也能被观众真正地接纳与理解。
在这样的生活感内容呈现中,张桂梅这个人物被塑造得更生动鲜活。比如我们之前会觉得做成这件大事的她,是执拗强硬的,但当她的那些“小毛病”在剧中也被描摹出——糟糕的车技、私下里自言自语抱怨吐槽等,让她一下变得更可亲近;特别是当她每次吐槽完,立马转身又去硬磕难关,这个人的善良、坚韧事实上就具有了更独特的弧光。
令人们感到尤其惊喜的,是剧中对张桂梅行事智慧的细描。学生打工遭遇陷害困境,她假装顾客上门寻找证据;答应赞助的企业家反悔不转账,她跑到对方的公开典礼送上锦旗智讨捐款;跟周局长闹了矛盾,她扛着一捆甘蔗去委婉和解——险招、奇招、怪招,一道道难题都能被她神奇化解,这不仅是进一步形成了一个更立体的张桂梅,让她的成就有了更实在、更具象的支撑,亦是在“正面主角”、“奋斗女性”等维度的常规形象塑造上,都有着难得的突破。
他们在相似的现实中打转
因一点点勇气与坚持而不寻常
在第一层的新鲜趣味之后,剧集进一步触动观众的,是连接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