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马东回忆,父亲马季很少落泪。
而父子相见的那天。
是他第一次在儿子面前哭。
如此一来,一家三口几经波折终于团圆。
可当日子稳定下来以后。
马季相声名气在外。
拜师求艺者络绎不绝。
众所周知,传统相声最重视师徒情。
渐渐地,家里常常有徒弟上门。
而马季对徒弟们热情招待,倾囊相授。
说是把徒弟当成第二个儿子都不为过。
少年马东偶尔会感到几分落寞。
内心深处不由得排斥相声。
以至于选了一个南辕北辙的专业。
而尽管马季是相声老前辈。
那个时候艺人们工资并不像现在一样“膨胀”。
因此,马东看似是光鲜出国留学。
实则在外勤学俭工。
最难的时候,他在小作坊洗袋鼠皮。
每天工作的地方都散发着一股骚臭味。
好在守得云开见月明。
马东成为IT工作者后不仅拿高薪。
还通过了澳大利亚的永居申请。
就在家里人都以为他要在国外定居。
没想到马东却辞去工作,毅然返回北京。
当时,所有人都质问他,脑子里装的什么。
马东不以为然,只说想“从头开始”。
原来,基因的遗传很强大。
在外工作越久。
他骨子里对艺术的渴望就越强烈。
马东头一次相信命运。
他不得不承认。
有些事他生来就要去完成。
如同美术家陈丹青所说:
“喜欢画画?这个拦不住的。”
不过要说三十多了学相声。
也有点不太现实。
马东把目光放在了播音主持方面。
回国后,他先是去北电进修电视专业。
后又在机缘巧合下成为《有话好说》栏目主持。
初来乍到的马东不懂什么叫幽默和效果。
他只知道,节目要想做好,就应该表里如一。
于是,随着马东的到来。
节目的社会选题越来越广泛。
可也因为过度地“敢说真话”。
而被台里多次给予警告。
仅播出两年,就走到了停播的结局。
这次宝贵的工作经验让马东茅塞顿开。
他吸取教训,再接再厉。
不再只满足于“主持人”的身份。
而是将目光瞄准了“节目制作人”。
事实证明,他独到的眼光和与生俱来的艺术嗅觉。
让事业仿佛“开了挂”。
那个时候网播形式刚刚兴起。
马东就趁机推出网综《奇葩说》。
“既然当代人一点事都能吵上半天,那为什么不干脆出一个吵架综艺呢?”
这是他发起《奇葩说》的初衷。
果然,新颖的节目性质和高知嘉宾。
让《奇葩说》彻底和外面的作秀综艺区分开来。
节目里的议题观众看完不过瘾。
还专门发帖吵到节目外。
播放量和讨论度都居高不下。
其中,有一个议题至今仍是网络热点。
“着火的时候救蒙娜丽莎画像还是救猫?”
李诞作为反方,他的辩论直接让他一战封神。
“我选择救猫,因为比蒙娜丽莎更美的是,燃烧中的蒙娜丽莎。”
网络吵吵闹闹的同时。
主办方马东进账无数,笑得合不拢嘴。
而彼时的他已经是四十岁高龄。
果然如他所言:不怕从头再来。
有了《奇葩说》大获全胜的经历。
所有人都以为。
马东会朝着语言类节目一去不复返。
没想到,他又一次推翻前面的经验。
把手伸向了毫不熟悉的“摇滚领域”。
就这样,《乐队的夏天》横空出世。
捧红了无数小众乐队。
那些曾因为“玩摇滚”入不敷出的年轻人。
无不对这个节目充满感激。
直到今天,仍有许多观众留言催促。
“马老师,《乐队》快出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