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境》一、二集,王一博跟着丛林生存技能达人老雪,去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寻找长臂猿。

他初入雨林的显眼包样,轻轻击碎了过去的高冷面具。

看到生长七八百年的榕树惊叹,看到络新妇蜘蛛非常好奇,看到树上的木耳、大果榕、鸟巢蕨都寻思能吃不能。

把大明星丢进大自然,失去表情管理是第一步。

淡人跟大自然碰撞出来的幽默冷冷的,能降温。

在丛林里被蚂蝗吸血,王一博淡淡把它们从腿上扯下,顺带调侃这吸了自己血的高蛋白食物能卖钱。

偶遇毒蛇晒太阳也不算奇观,淡人非但不会退避三舍,甚至能在第一次近距离看到对自己生命有威胁的生物时,欣赏一会儿它的美貌。

负重前行脚步会越来越重,淡人的精神胜利法是“腿越酸睡得越香”。

顶着40度高温爬20米大树,浑身汗水湿透后看到了海,淡人终于笑成了type c。

淡人也能被大自然激发出浓的一面。

第三、四集,王一博跟随高海拔攀登超过70次的Discovery中国探索家周鹏去岗什卡雪峰挑战登山滑雪。

攀岩时下雪,直观感受是冷,岩壁又湿又滑,腿部抽筋。

随着海拔越来越高,高反越来越严重,夜里被头疼和恶心折磨得醒来一次又一次,痛苦面具在脸上越贴越紧。

周鹏劝王一博放弃,不服输的他歇了一天,卷土重来。最终攀上海拔五千米。登顶时征服自然、征服生理极限的快感,抵消了上坡路上所有的不适。

四集看下来,王一博的形象变得十分鲜活。与大自然相处时,所有反映都是即时的。

听到老雪讲丛林绞杀时,王一博难以掩饰的错愕覆盖了上一秒看到大榕树的震撼,放大的微表情里能感受到残酷自然给他内心的震荡。

周鹏在他高反严重时送他下山,那一刻他讲出的“遗憾”,即便克制,也能让人直观感受到他的执着。

一个去野外带着手冲工具,睡前打开手机摄像头记录心情,被热带雨林的朝阳叫醒感慨活着的生命力,想把雪装进湖里煮沸的王一博,有聚光灯下看不到的细腻、敏感和浪漫。

即便大自然揭开了王一博的高冷面具,在各种险象环生里,他的情绪依稳于常人。

为什么?

《探索新境》特邀程耳访谈王一博,在他们的对话里,王一博的所有行动,都有了更深层的注脚。

王一博小时候想学在当时不被大众文化广泛接受的街舞,要说服父母,得到支持。12岁为梦想离开家去北京学习生活,早早开始独立面对这个世界。路是自己选的,他没有谈任何其中的不如意。

因此能理解为何在雨林和雪山里,他在身体极限内与自己死磕,爬树不要人帮,高反坚持攀岩。

这种根植于记忆的惯性,让他对过程里的磕磕绊绊轻描淡写。咖啡和茶泡了海水,他从行囊里边倒边冷幽默“这直接能喝”。周鹏问他身体状况,他只用最简单的词句说当下的感受。

没有苦难描述,没有说生理心理难以承受,甚至没有表要必须完成什么目标的决心。寻找长臂猿的愿景,是希望能够看到。雪山攀岩,第一天身体不适就歇一天再来。他不会将更深的渴望宣之于口,但在行动上又从来都不惜力。

程耳让他上山前想一想,如果有一天偶像的巅峰期过去了,该怎么面对。

王一博下山后,没用什么振奋人心的口号做答案。他说生命跟登山很像,27岁是起点,攀过这座高峰,就换下一座。具体目标是什么,却并没有道破。

他并不是浑浑噩噩的迷茫。他清晰地知道,这个年龄,已经不允许他实现滑雪运动员这种梦想,不过运动天赋能够支撑他成为赛车手。

没有把握的话不说,这是自小为梦想离开家乡的小孩,在一步步实现梦想时内化出的坚韧。

他无法做一场事先张扬的成功,因此在演员这个身份上,他无比审慎地表达对表演的敬畏。他说拍戏是结果的甜头能够抵消所有过程的痛苦。这表述与他站在海拔5005的雪山顶峰,俯瞰来时路有异曲同工。

观众在《探索新境》看得到这个人的痛苦和享受,以及掩埋在表达之下的,任何事都想做到自我极限的决心。

那么未来有人讲他不善言辞,便能解释成这是一个行动派的行为模式。

户外探索纪实节目《探索新境》做的,是用访谈+纪录的类型融合,尝试更大限度的挖掘明星真实的“活人”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