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超级女声》《星光大道》等泛选秀综艺,到2012年《中国好声音》开启专业音综时代,音综都承担着为行业推新人、新歌的关键价值,如梁博、袁娅维、金志文、吉克隽逸、张碧晨等都是从《中国好声音》走出来的早期选手,至今热度不减。

彼时,伴随着在线音乐取代线下、传统推广手段失效,音综为行业新血打开了一条新的渠道。但各方面因素的变化,让音综逐渐失去了这种行业影响力。

麦麦分析:“短视频兴起后,音乐审美与传播逻辑发生剧变,相对低效、传统、大众化的音综渠道在减值。而当市场对综艺的音乐性需求下降,音综为了获得讨论就只能放大娱乐性,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类似的问题其实观众都有感知。

比如为了获得更多讨论,音综“翻唱风”大兴,比较经典老歌肯定比新歌更容易形成话题。之前歌手苏见信就曾因节目全是翻唱,宣布退出《天赐的声音》第三季,但之后也未看到多少改善。

比如在音综里引入“乐评人”,靠在现场与歌手对喷博话题。

又比如“熟人”当道。曾经在音综里崭露头角的音乐人们,后来逐渐成为音综里的老面孔,搭配各平台旗下的流量艺人,形成一种强娱乐导向的拼盘形式。

“类似‘求稳’的音综思路,尤其是在一些长寿的电视台内容赛道,会表现得特别明显。”

“或许每年还能输出几个不错的舞台,但对于整个音乐行业,音综没有输出新人更没有新歌;甚至网红歌遍地的这几年,音综不但没有带来其他选择,还把不少热歌红人请到了节目里。”麦麦表示。

下一场,军备竞赛?

到底该如何给音乐综艺带来改变,其实行业已经想了不少办法。

发力垂类综艺就是近几年在线平台为了纾解音综困境,找到的一条新路,无论是说唱领域的《中国新说唱》还是介绍乐队文化的《乐队的夏天》,都激活了当代年轻人的新鲜感,也起到了一定的推人、推歌作用。

但这种垂类综艺的问题,如今也越来越清晰。

“首先不是所有音乐品类都适合做综艺的,说唱和摇滚都是有独立文化,而且偏爆烈的内容,前两年做《我们民谣2022》就没能打造多少声量。”六六认为,“而且小众内容的问题是,优质创作者是有限的,一旦全行业开始做同质化内容,很快会出现熟面孔刷屏的问题。”

一种是把音乐本身做细分、做深入,比如发力场景的,有接轨线下live的《奔赴!万人现场》和音乐节文化的《闪光的夏天》,或发力原创的《音乐缘计划》等。

还有行业重点尝试过的、引进打新舞台模式,有《舞台2023》《来看我们的演唱会》和《朝阳打歌中心》等项目,但这些节目并未真正形成影响。

“这些内容也可以说暴露了音乐行业的问题,就是在严重分众的市场下,不清楚我们要做什么才能打通观众偏好,是小众的裘德,有流量的‘XX少女’还是XX神曲?节目给不出答案,观众也就不明白要看什么。”麦麦称。

另一种,则是以杂糅内容打造“音乐+”赛道。比如今年就有庾澄庆主持音乐访谈秀《乐来乐快乐》,主打公路探访和创演的《乐在旅途2》,大学生音乐游学的《翻滚吧!音浪》。

但从结果来看,这些内容都不算戳中了观众的需求点。

而一种令人担忧的尝试是,一些节目在进一步升级音乐流量的含金量,来提升节目的话题性。而这样的竞争意味着一场娱乐至死的军备竞赛。

今年的《说唱梦工厂》和《乐来乐快乐》都邀请了周杰伦参加,但事实上,除了提振他本人出场的几集热度,过度围绕其进行的炒作和内容致敬,反而在口碑上出现了反效果。